在建筑行业中,施工总承包(简称“施工总包”)资质是企业承揽大型建设项目的重要凭证。然而,部分企业由于自身资质不达标或刚成立不久,难以获得施工总包资质,因此选择通过“挂靠”方式参与工程建设项目。所谓挂靠,是指没有资质的单位或个人以具备资质企业的名义承揽工程。但挂靠行为存在诸多法律与管理风险。为了尽可能降低损失、防范风险,参与施工总包挂靠时需要格外注意以下几个方面。
首先必须认识到,挂靠在法律上是不被认可的违背法律规定的行为。根据《建筑法》《招标投标法》以及住建部的相关规定,禁止企业和个人以借用、租用等方式使用他人资质承揽工程。被查实后,不仅项目将被停工、罚款,相关企业资质可能被吊销,甚至对个人也可能会产生行政处罚或刑事责任。
在挂靠合作中,挂靠方与被挂靠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等很常见。一些资质企业利用资质谋取管理费用,却在项目出问题时逃避责任。
因此,如果确实有挂靠需求,建议尽可能选择有实力、管理规范、信誉良好的施工总包企业作为挂靠平台。可从该企业过往项目、经营状况、纳税信用和行业口碑等方面综合评估。
挂靠虽然在法律上属于违反相关规定的行为,但在现实操作中,仍能够最终靠签署“项目管理协议”或“合作施工协议”来明确双方职责,保障自身权益。
在挂靠模式下,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之一就是财务混乱。挂靠单位使用的是对方的资质和账户,项目资金流往往没办法掌控,一旦项目出现拖欠或纠纷,容易引发经济损失。
因此,建议提前协商好工程款项的管理方式,最好能够开设专用账户,专款专用;同时确保开具正规发票,依法纳税,避免被税务机关认定为“虚开发票”或“偷税漏税”。
在施工过程中,无论是不是挂靠,实际施工方都要对项目的质量与安全负责。若发生施工事故,挂靠企业能撇清关系,但作为实际施工方,法律和道义责任仍无法回避。
因此,务必建立严格的质量与安全管理体系,完善施工流程,配备合格人员,做好现场监督。切忌因挂靠身份而降低管理标准,否则可能因小失大。
随着行业监督管理日趋严格,各地住建部门已将挂靠作为重点打击对象。当前不少地区已通过项目备案系统、建造师实名制、社保比对等方式识别“人证分离”“资质滥用”等问题。
建议实施工程单位尽可能的避免长期依赖挂靠生存,能够最终靠自身积累、合规经营,申请正规施工总包资质,实现业务自主化,降低风险,获得长远发展。
施工总包挂靠虽在现实中仍存在,但风险不容忽视。企业或个人在参与时应做到风险自知、责任明确、合作清晰、财务规范、质量把控,以最大限度保障自身权益。同时,更应积极转型,走向合规、合法经营的道路,才能在行业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加多